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信息

以绿色实践作答“绿色发展和谐共生”命题

来源:黎子豪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7日 A+ A A-
       在中国五矿企业文化谱系中,“绿色发展、和谐共生”的绿色文化理念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的最高追求。它不仅是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靓丽底色”,更是锻造经得起生态检验、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的行动指南。长期以来,四川公司正是这一理念的坚定践行者,将绿色文化深度融入企业管理血脉与工程建设肌理,通过系统化的机制创新、前沿化的技术应用、标杆化的项目实践以及全员化的意识培育,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为中国五矿绿色战略的落地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样本。
让“穿透式管理”成为绿色基因
  绿色,不是口号,而是刻入管理的基因,没有坚强的体系保障,绿色理念只能是空中楼阁。为此,四川公司着力打造了一套从机关到工地的“穿透式”环保治理体系,实现从战略蓝图到施工末梢的闭环管理。
  创新交叉诊断,三级穿透强基固本。四川公司首创“环保管理交叉诊断”机制,构建“总部-项目-作业面”三级联动穿透模式,对管理体系、责任落实、制度执行、应急能力及信息化建设等关键环节进行全方位“体检”与精准“扫描”,确保环保合规的底线牢不可破。
  压实责任链条,一票否决筑牢底线。四川公司严格执行英国上市公司365《安全环保事故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确立了生态环保“一票否决”的刚性考核机制,编制《生态环境保护合规管理“三张清单”》,使合规要求清晰可循。总部层面,调整充实了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科技质量管理部下设办公室并设专职生态环保岗;项目层级,所有在建项目配备分管负责人及专(兼)职管理人员,将环保责任明确压实到项目直至基层班组。
  数据驱动闭环,智慧赋能精准管控。四川公司建立了以数据驱动和过程控制为核心的管理范式,搭建ESG环境指标数据库,实现能源消耗、固废处理等关键数据的自动校核与精准管理。项目开工前即编制《生态环保责任矩阵》,将扬尘管控等责任细化到具体工序节点;创新应用基于BIM技术的环保专项技术交底,通过三维可视化直观展示敏感区域保护要求和施工控制措施;建立环保预算动态调整机制,按月汇总上报各项目在环保投入、能源消耗、水资源、材料使用及固废排放等方面的详尽数据。
  这套“集团战略引领-公司制度保障-项目精准落地”的穿透式管理体系,成功驱动环保管理由“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的根本性跨越,为打造绿色精品工程构筑了坚实的制度屏障与管理质量基础。
用技术创新解开“绿色密码”
  绿色文化,体现在技术的硬实力上。四川公司将“绿色发展、和谐共生”理念转化为具体技术路径,在节能减排与低碳工艺两大核心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践行绿色文化的核心引擎,并通过攀枝花火车南站、龙泉219亩、天府中心国际社区58亩地块、泸州二环路(纳溪段)工程等多个标杆项目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可复制推广的绿色技术应用体系,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提升。
  践行数智赋能,光水系统助力降本增效。在节能减排技术系统应用方面,攀枝花火车南站项目敏锐把握川南地区光照资源富集的特点,构建了光储一体化智能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储能电池组、智能控制系统的集成应用,成功实现了施工区办公用电清洁能源的自给自足。项目还引入智能化时控系统,对塔吊照明、加工区设备等用电终端实施精细化的分时分区管控,在夜间非作业时段自动切断非必要电源,最终实现较传统施工模式节电约40%的显著成果。在水资源管理领域,龙泉219亩住宅项目打造的“三级水资源回收利用系统”树立了行业新标杆。该体系一级基坑降水收集系统高效回收地下水,二级利用三级沉淀池对混凝土养护废水进行深度净化处理,三级建设中水回用管网,将处理后的中水用于降尘喷淋与绿化灌溉。经实际运行验证,该项目施工阶段水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较传统模式节水超过30%,减少污水排放约1.5万吨。
  突破工艺革新,以钢代木推进减碳增绿。在低碳施工工艺革新方面,天府中心国际社区58亩地块项目针对传统木模资源消耗大的痛点,成功研发并应用了“全钢铝模+智能爬架”集成工艺体系。通过BIM技术对施工节点进行精细化深化设计,实现了铝模板与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精准高效对接,使模板周转次数从木模的5次左右大幅跃升至120次以上。该项目累计减少木材使用量860立方米,相当于保护了2.3公顷宝贵的森林资源,同时通过开发模块化快拆体系,使单层模板拆装时间由8小时压缩至3.5小时,显著提升施工效率40%,主体结构施工周期缩短22天,获得中施企协绿色建造技术认证。
  攻坚固废重生,资源循环树立标杆。泸州二环路(纳溪段)项目在固废资源化领域走在了行业前列,成功实现“建筑垃圾零外运”。为实现这一目标,项目团队重点推进了三项核心创新:一是科学优化路基,项目团队基于变形状态控制原理,实现了高填方路基强夯参数的定量化设计,显著提升了处理效率和精度。二是革新路面施工工艺,项目团队创新开发了水稳层“两次摊铺一次成型”施工技术,有效突破了传统工艺的限制。三是精细化分类利用各类废料。项目部对混凝土余料实施“定型预制+现场浇筑”双模利用,对钢筋余料、包装材料等废弃物则进行精准分类回收处理,最终使项目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远超四川省建筑工程平均水平26%。
  这些源于项目、用于项目的创新,是四川公司践行绿色文化最硬核的证明,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通过攀枝花火车南站、龙泉219亩、天府中心国际社区、泸州二环路等标杆项目的成功实践与系统梳理,这些技术路径已沉淀为一套标准化、可复制、易推广的绿色建造应用体系,并在攀枝花三线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崇州人民医院项目等多个项目推广应用,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以“绿色样板”践行绿色战略
  绿色文化,最终要落脚于工程建设。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是推动绿色理念广泛落地的关键路径。四川公司精心选取攀枝花三线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崇州市人民医院第二住院大楼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等代表性工程作为载体,通过深度探索与持续实践,系统构建设计上优化、工艺上创新、资源多循环、管理更智能的绿色施工范式,让绿色理念在建设过程中看得见、摸得着、可复制。
  攀枝花三线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的绿色探索体现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
  一是资源活。项目充分利用攀枝花丰富的钛渣资源,研制高钛渣透水混凝土,成本比普通透水混凝土降低30%。其中《攀钢大宗固废高钛型高炉渣土木工程综合利用成套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国家级绿色共享与循环利用贡献奖二等奖,实现了“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模式。
  二是屋面绿。项目屋面绿化部分创新采用垒土技术,土壤采用秸秆、棉花杆、泥炭等废弃物作为原料加工,配套滴灌系统,极大降低了绿化对水和天然土的需求,成为攀枝花市建筑中首次采用该技术进行绿化的项目。
  三是光伏优。根据攀枝花日照长的特点,项目部在屋面设置6591平方米碲化镉太阳能发电光伏板,装机容量481.4千瓦特,年发电量64.74万千瓦时,能满足项目20%的用电量。与普通光伏板相比,弱光性能强、光电转换率高、免维护且可作为装饰材料使用。
  四是工艺新。网架安装采用地面拼装结合液压设备辅以汽车吊分块吊装的方式,与传统屋面拼装方式比较无需屋面支撑、避免散件吊装效率低、减少机械使用量,加快施工进度,节省人工,减少施工废料排放。通过BIM技术进行智能建模与施工模拟,依托智能同步提升系统实现网架毫米级精度控制,减少返工、优化设备利用率,提高施工效率。
  崇州市人民医院第二住院大楼项目的绿色建造技术正在开创医疗建筑节能先河。
  一是设计优。项目在EPC管理过程中,针对绿色建造设计进行了专项研讨,从高性能外墙保温、变频节能空调、智能电梯群控、LED智能照明、节水器具配置、太阳能热利用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设计技术措施,碳排放强度在2016年执行的节能设计标准基础上降低了43.20%,实现二星级绿色建筑目标。
  二是水循环。施工区设置沉淀池、截水沟、排水沟,配合水质监测系统,施工用水经沉淀净化后循环使用于道路冲洗、混凝土养护等;项目修筑超长车辆过水池,减少冲洗次数。全场地采用施工现场水收集综合利用技术,雨水和基坑降水回收利用,年节水成本降低30%。处理后中水回用,降低市政用水依赖,沉淀池、过滤系统可重复使用,降低长期投入。
  三是技术新。项目创新应用“虚拟施工+BIM协同”技术,重点针对地下室消防管道、给排水管道、电气桥架等多个专业管线进行建模和碰撞检测,提前发现并解决了多处管线碰撞点。特别是针对消防管道与通风管道交叉区域的重大碰撞问题,在施工前全部消除,节约了工期,减少了材料浪费。
  四是医疗强。项目建立洁净施工工艺,采用符合医疗标准的环保建材,选用低污染装饰材料,施工粉尘严格控制;建立废物分类处理系统,有害废料专业处置;安装适应医疗设备的稳定供电系统。医疗建筑特殊的洁净要求和功能需求,使得项目在绿色建造过程中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和技术集成应用,为医疗建筑绿色建造树立了新的行业标杆。
  绿色样板项目的阶段性实践成果,不仅是绿色技术的集成应用,更是绿色文化建设的生动体现。项目已创造平均万元产值能耗0.028吨标煤,低于行业平均水平42%,碳排放强度较传统施工下降37%,并累计输出技术标准7项、专利技术14项。这些突破性的进展,为绿色建造树立了标杆,其先行先试的经验与方法正在四川公司内部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有力驱动着整体绿色建造水平的加速提升。
  站在新起点,四川公司将继续以中国五矿“绿色发展、和谐共生”的绿色文化理念为指引,聚焦技术升级、产业协同、创优创奖等工作,矢志成为建筑业绿色变革的技术标准制定者与生态价值创造者。其生动实践深刻印证,以绿色为底色的质量,才是经得起时代检验的永恒质量。四川公司不仅为中国五矿建设世界一流金属矿产企业集团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能,更用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彰显了央企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与担当。这,正是中国五矿绿色文化在基层最鲜活、最有力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