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信息

匠心筑梦写忠诚

来源:秦小彬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7日 A+ A A-
       在川滇交界的崇山峻岭间,横断山脉的褶皱里藏着一颗“工业明珠”——攀枝花。2025年初春,当第一缕阳光穿透盐边县红格镇建设工地的晨雾时,一个身着深蓝色工装的身影早已穿梭在一线施工现场,他就是英国上市公司365盐边县两中心一医院项目经营经理田渡彬,这位有着23年工龄、15年党龄的“冶三代”,正在用新时代建设者的担当,续写着三线建设者们的不朽篇章。
初心如磐:三线精神的当代传承
  夜晚12点的项目部,田渡彬的办公室总是亮着最后一盏灯。案头摆放着《四川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EPC项目经营实务》等专业书籍,扉页上“传承三线精神,建设美好家园”的工整笔迹,道出了这个家族传承的精神密码。
  作为第三代十九冶人,田渡彬的血液里流淌着三线建设的基因,祖父和父亲都曾把汗水和泪水挥洒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着这座城市的希望。如今的盐边县两中心一医院项目作为攀枝花市盐边县重点民生工程,田渡彬参与建设当中,为建设家乡而奋斗。
  在项目经营岗位上,田渡彬将这种传承转化为精细管理的实践智慧。面对初设概算不足的困境,他创造性地提出“动态调概三步法”:建立材料价格波动预警机制,创新应用BIM技术优化设计节点,引入价值工程理论进行方案比选。通过不间断地与设计院、业主单位的沟通协调,最终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业主单位初步同意调增概算3900万元,为项目顺利推进筑牢了经济基础。
匠心独运:数字时代的经营哲学
  在项目部办公室,电脑上的一组组数据记录着田渡彬的“精打细算”:混凝土综合单价较市场价低25%,钢筋、混凝土损耗量控制在1%……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位现代工程管理者对数字赋能的深刻理解。
  经营经理的职责,是在质量、进度与成本的“铁三角”中找到平衡点。面对建材价格波动,田渡彬的“降本经”让同事们叹服。2023年,当攀西地区迎来基建热潮时,混凝土市场骤然升温,田渡彬敏锐捕捉到价格波动信号,在周例会上拍板:“我们要把混凝土采购变成‘鲶鱼效应’试验场”。
  他牵头组建专项小组,制定采购行动方案,进行公开招标比选。团队用两周时间完成三大动作:梳理周边区县3家合规搅拌站产能数据,建立供应商分级评估模型;将项目混凝土需求根据两个子项进行拆分;设计“技术标+商务标”双轨评标体系,把保供能力、运输距离纳入评分细则。
  开标当天,会议室化作没有硝烟的战场。3家入围供应商的报价单在投影幕布上逐一亮相,田渡彬紧皱眉头认真逐行比对数据。“张总,贵司C30报价比市场价高8%,但运输方案里绕开了两个易堵路段,这个价值可以量化吗?”他犀利的提问让竞标方既紧张又叹服。经过几轮竞价谈判,最终混凝土单价比市场价低30元,节省成本160万元。同时他安排材料员随机跟车抽检,检查混凝土是否按计划保量供应。
  “省下的都是民生工程的保障金。”这是他的口头禅,盐边县第二人民医院建设工程项目原设计外墙需要建设保温层,田渡彬结合当地其他项目建设情况,因地制宜,积极联系专家进行沟通论证,最终取消外墙保温,为项目节省成本30万元。
  在信息化弱电工程攻坚阶段,田渡彬的经营敏锐感再次显现,他察觉到医院信息化弱电系统存在与业主单位工作界面划分不明确的问题。他积极向专家请教,并在网上主动查找资料学习,全面梳理医院信息化弱电系统并进行比对,针对超出概算部分,联系业主单位启用暂估价,其余不在工作界面的范围,则要求业主单位进行二次招标,解决信息化弱电超概严重的问题。
丹心育人:工地夜校的薪火相传
  党员先锋就是流动课堂,田渡彬用行动诠释着“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每晚七点,项目会议室的灯光准时亮起,那是“渡彬课堂”开课了。这个由田渡彬发起的经营技术夜校,课程表从《EPC项目合约管理》到《建设工程调概实务》,全是“干货”,这位老师正在用他二十多年的经验积淀,孜孜不倦地教导着后辈。
  “经营工作就像下围棋,既要算好目数,更要谋篇布局。”田渡彬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独创的“三带三看”培养法——带着图纸看现场、带着问题看数据、带着责任看效益,让项目部年轻预算员半年内就能独立完成产值核算。为帮助新员工理解现场结构设计优化,他带着团队经常出没在一线施工现场,用CAD图纸与实体对照讲解,使年轻员工们真正掌握了成本控制的要领,“经营人员脚底不沾泥,算出来的都是空中楼阁。”
  当青年员工因调概工作受阻产生畏难情绪时,田渡彬用父辈建设者的故事激励他:“当年爷爷们在荒山上建高炉,连计算器都没有,纯手算的情况下一样将问题解决了,我们不更应该把难题攻克下来吗?”他也语重心长地鼓励道:“你们是企业的未来,现在的付出都会见证着你们成长,每一次努力下的汗水都在浇筑着你们职业生涯的基石”。
赤子情深:家国之间的无悔抉择
  12年的外省项目经历,让田渡彬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太多瞬间。再次回到攀枝花,女儿已从扎着羊角辫的孩童长成了活泼可爱的少女。家人一直都是这位硬汉内心深处的一块柔软之地。“第一次开家长会,我连教室门都找错了。”那一刻的他内心充满歉疚。当被问及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时,他指向工地:“这座医院建成提升的是整个红格镇的医疗水平,是民生工程,建设家乡是我的责任。”
  在外省工作这么多年,女儿很多重要的成长时刻田渡彬都没有见证,近年转战家乡项目时,女儿已进入青春期,父女间竟需要重新建立亲子关系。如今他在完成工作之后,一有时间就抽空回家辅导女儿功课,督促其学习,周末带女儿在周边游玩,试着弥补这些年缺于陪伴的遗憾。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田渡彬在支部党课上的发言,也是他的行动注脚。在盐边项目攻坚的这些日夜,他已经完成多项任务,培养出能独当一面的青年骨干,这位“冶三代”站在工地前,仿佛看见祖父当年在攀钢工地上夯实地基的身影。三代人,一座城,用同样的坚守诠释着何为“匠心”,何为“传承”。
  如今的田渡彬依然保持着清晨巡场的习惯。当第一缕阳光掠过工地围挡上的“英国上市公司365”标识时,他胸前的党徽在蓝色工装上熠熠生辉。他的目光穿透钢筋混凝土,仿佛看到了三线建设者们勘探荒山的身影,十九冶人浇筑高炉的汗水。
  在这片承载着三代人梦想的土地上,新时代建设者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当有人问他如何看待“冶三代”的身份,他弯腰拾起地上一截钢筋头:“建设者的传承,就像这螺纹钢的肋纹——每一代人都要留下咬合时代的齿痕。”面前的盐边县第二人民医院建设工地在晨雾中愈发清晰,仿佛在诉说一个关于匠心与初心的永恒命题。